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葉盛蘭:要做明白演員不做糊涂戲匠
今年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派小生藝術創始人葉盛蘭誕辰100周年,文化部、全國文聯、全國政協京昆室將于本月14至17日在北京聯合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葉盛蘭先生是京劇史上第一位以小生挑班(領銜組團)的藝術家,也是第一個以挑班演員身份參加國營劇團(國家京劇院前身)的藝術家。他能戲極多,文武昆亂不擋,嗓音寬厚圓潤,表演細膩,行腔剛勁遒健,華麗婉轉,代表劇目有《群英會》、《呂布與貂蟬》、《羅成》、《游園驚夢》等。本刊發表葉盛蘭之子、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的回憶文章,以為紀念。
我的父親葉盛蘭,原名端章,字芝如。1914年生于北平,九歲進入祖父葉春善先生創辦的富連成科班。始學旦角,后改小生,從師肖長華、張寶昆、張彩林、曹心泉、肖連芳、茹富蘭等先生,后拜程繼先先生為師。16歲出科,各班爭先邀聘,主要參加馬連良先生的扶風社,章遏云女士的忠信社。與馬連良先生合演《群英會》、《八大錘》、《借趙云》、《打侄上墳》等戲,并扮演眾多角色。與章遏云和合演《得意緣》、《雁門關》、《齊雙會》、《玉堂春》等戲。30歲成立育化社,自己領銜演出《周瑜》、《呂奉先》、《羅成》、《雅觀樓》及《南界關》、《木蘭從軍》等戲,開創了小生挑班的先例。35歲參加中國京劇院,演出劇目甚眾。藝術成就卓著,備受觀眾推崇和愛戴。“反右”、“文革”中遭受多年嚴酷政治迫害,身心嚴重損傷,1978年6月15日逝世。父親從藝的一生多受艱辛,飽經磨礪,他全面繼承了京劇小生表演藝術,創樹了葉派小生藝術及獨特風格,把京劇小生藝術推向了時代的最高峰。
葉派小生藝術特點概括地說是文武兼備、清新俊雅、陽剛之美,用高超的技術、技巧,準確地表現不同人物的個性,做到“文而不媚,武而不粗,窮而不厭,儒而不俗。”
先父葉盛蘭是一位愛黨愛國的藝術家。新中國成立之后,他響應黨的號召,放棄挑班藝人的優厚收入,不惜克服生活困難,以滿腔熱情毅然率先以挑班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的身份參加新中國文化部戲曲改進局京劇實驗一團(中國京劇院前身)并擔任首任團長。抗美援朝戰爭最激烈殘酷的時期,他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不畏危險,參加了第一批赴朝慰問演出,跨過鴨綠江,親赴炮火紛飛的戰場,在頭頂飛機轟炸的山洞里,踩著不平坦的土地演出《八大錘》慰問上甘嶺上的志愿軍,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表揚。
父親葉盛蘭的一生注重思想的修煉,對待戲曲表演,他追求透過表象探索根本。因此他創造的葉派表演藝術、技術上處處講究,又是處處都均有根據的理性表演藝術。他一再要求我們要做一個明白的演員,不要做一個糊涂的戲匠,也告誡我們:沒有目標和志向,沒有品格、文化和思想的演員創作不出好的作品,也成不了好角兒。對藝術對人民負責,一輩子勤學苦練,是藝人的本分。”
父親葉盛蘭搞藝術創作、傳承教學,認真尊重藝術規律、謙恭敬畏前人的創造,踏實地繼承、積極而慎重地發展。作為新中國第一任國營劇團團長,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嚴格管理劇團。在條件極差的土地上排練,從來帶頭一絲不茍的,一切像舞臺上一樣做出來、走出來。他首先建立起來新中國第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準時上下班的規章制度,成為了當時京劇院鐵打的作風。
父親葉盛蘭的一生全身心地撲在京劇事業上,生活中從無任何不良嗜好,注重艱苦樸素的家風。他在艱苦繁勞的惡劣境遇中,拖著虛弱的病體,滿懷著藝術家的氣節和良心,十幾年中先后參與包括《赤壁之戰》、《西廂記》、《九江口》、《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紅燈記》、《金田風雷》、《臥薪嘗膽》等16出大戲創演工作,為京劇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用盡了心力。他臨終前,未說一句財產與后事的話,只是鄭重地囑咐我們,要刻苦學習,滿懷信心把京劇小生藝術繼承好、傳下去……
父親的一生勤學苦練、尊師敬業,寬厚待人,對藝術、對觀眾高度負責,為京劇事業嘔心瀝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偉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葉少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葉盛蘭 演員 京劇 葉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