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口腔行業暴利利益鏈調查:一顆牙1萬多成本僅4000
“在國內口腔醫療市場,進口種植牙價格高昂,國產種植牙卻不見蹤影,這種咄咄怪事已屢見不鮮。一顆進口種植牙,醫院的購入成本價僅為3000元至4000元,最后患者卻要花費1萬多元。“洋品牌”壟斷口腔市場,一些有植牙需求的患者只能“望牙興嘆”。”
成本僅4000元,1萬多元賣給病人?
在長沙工作的陳英想補牙,到湖南一家三甲醫院牙科就診后被告知需植入一顆牙。
“醫生稱從沒做過國產植入牙,最便宜的是韓國的,8000元一顆,貴的是瑞士ITI的進口牙,需花費1萬多元。”陳英說,“這相當于花掉幾個月工資,我還在猶豫。”目前種植牙齒不屬于醫保報銷范疇,有需求的患者只能“自掏腰包”,一分錢都報銷不了。
長沙一家口腔醫院負責人謝院長告訴記者,在公立醫院種植牙齒,均價在1萬元,好一點的2萬元至3萬元一顆,價格稍低一點的是韓國的進口牙,價格在8000元左右。
湖南岳陽市一家口腔醫院院長姚先生告訴記者,目前種植牙收費較貴、醫院引進的口腔材料基本是洋品牌,價格在每顆8000元到幾萬元不等。
“價格高的有瑞士ITI、瑞典諾貝爾、德國費亞丹等,便宜點的有韓國的奧齒泰、DIO等。醫院購入韓國種植牙要花3000元;購進瑞士ITI種植牙,需要花費4000多元。加上手術費、麻醉費等,醫院的成本為5500元左右。最后,患者需要花1.1萬元,完成整個種牙過程。”姚院長說。
“洋品牌”壟斷市場,價格層層“疊羅漢”
“整個口腔市場都沒有國貨,進口牙系統價格貴的原因是進口材料成本高。”長沙市口腔醫院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指出,國產口腔耗材產業起步晚,后來由于質量良莠不齊,逐漸被市場淘汰,如今口腔市場“洋品牌”早已形成壟斷地位,其中瑞士、德國、韓國占據“三甲”。由于市場對種植牙存在剛性需求,不僅患者缺乏話語權,醫院在采購時也難有議價能力。口腔行業的暴利只是醫療器械領域價格亂象的“冰山一角”,暴露出我國醫療器械、耗材定價機制的不完善和價格管理的欠缺。目前,我國政府對壟斷醫療市場的“洋耗材”沒有定價權,也沒有實行政府指導價政策,進口醫療器械的定價權在商家及其代理商手里。不管進口醫療器械價格賣得多高,只要是醫院通過正規招投標手段引進的就“合法”。如此,患者往往面臨“被宰”后卻投訴無門的窘境。
記者調查發現,和藥品一樣,醫療器械、耗材價格過高,與其銷售模式密不可分。比如,進口種植牙生產企業只生產產品,然后在國內尋找代理商向醫院銷售,競標、銷售等環節都是代理商操作,利潤中的大部分留給了中間環節。
醫療器械市場有“病”,患者豈能埋單?
“一個進口心臟支架出廠價2000元左右,用到患者身上卻要2萬元;一個進口種植牙出廠價不到3000元,用到患者身上要1萬多元;一個骨科用的釘子出廠價幾十元,用在患者身上動輒成百上千元;一根產科使用的無痕手術線出廠價不足百元,用在產婦身上變成3000元……這些醫療耗材披著“洋外衣”,通過各種方式涌向醫院,加劇了患者看病貴,也讓醫患關系日益緊張。”湖南省衛生系統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北京一家經營德國牙移植系統的醫療器械公司負責人黃銘(化名)告訴記者,代理商、經銷商是進口耗材生產商和醫院之間的“橋梁”,橋梁越多,所產生的費用越高。另有業內人士透露,種植牙系統從出廠到醫院,要經過廠家、全國總代理、地級市代理再到醫院、招投標代理公司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產生成本,幾千元的產品到患者手中就變成了上萬元。
專家認為,虛高部分的進口醫療器材、耗材價格,不能都由消費者埋單,而要擠掉“洋耗材”價格虛高的“水分”,則必須鼓勵民族產業發展,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與進口產品競爭,打破“洋耗材”的壟斷現狀。同時,要規范市場,讓藥品和醫療器械在研發、銷售、流通的所有環節公開、透明。
編輯:羅韋
關鍵詞:進口 口腔 種植 價格 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