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砍掉協調機構應繼續簡政放權
原標題:砍掉協調機構應繼續簡政放權
對13萬個協調機構不能一砍了之,而是要找準深層次原因進行全面徹底治理,以防止砍掉一批舊機構后又出現一批新機構
據新華社報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國一次性減少13萬余個“協調機構”,這些機構命名五花八門——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委員會、指揮部、辦公室;時間自主掌控——常設型、階段型、臨時型;涵蓋行業廣泛——足療保健、鏟除豚草、西瓜辦、饅頭辦、生豬辦……
各種協調機構過多過濫帶來的問題,之前已有不少報道,這里不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對13萬個協調機構不能一砍了之,而是要找準深層次原因進行全面徹底治理,以防止砍掉一批舊機構后又出現一批新機構。還要防止砍掉協調機構之后出現互相扯皮、推諉、不作為等問題。
之所以會有各種協調機構,原因之一在于地方政府擴權。比如說,西瓜、饅頭、足療等本應該屬于市場調節的范疇,政府部門只負責安全保障與市場秩序就可以了,但卻出現了西瓜辦、饅頭辦這種荒唐機構。在這“辦”那“辦”的背后,其實就是地方政府干預了市場的運行。
因此,地方政府要繼續圍繞簡政放權做足文章,真正把權力交給市場,并在各個領域之間,在政府與市場之間畫出明確的紅線,嚴禁政府越線、擴權。雖然國務院已經下放了不少審批權,但部分改革舉措仍堵在“最后一公里”,地方政府權力仍然很大。而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出現一些新的行業,不排除地方還會產生擴權沖動,必須警惕。
原因之二是權責不明。即很多地方的相關職能部門權責不明、職責不分,導致很多公共事件發生后出現扯皮、推諉等現象,而組建協調機構以及“領導掛帥”的目的,就是為了協調工作,防止出現扯皮、推諉。所以,各地在砍掉多余協調機構的同時,必須要明確各個部門的權責、職責。
顯然,協調工作永遠是少不了的,問題在于怎么協調才能不增加編制、不增加支出、不浪費時間?筆者以為,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明確各個部門的權責、職責;二是讓各個部門的職責實現無縫對接,這樣一來,遇事自然會自動協調,不需要設立專門的協調機構。
原因之三是機構法定原則沒有落實到位。關于機構設置,我們有專門的法律法規,1997年頒布了《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但從實踐來看,相關法規沒有落到實處,以致一些地方隨意設置協調機構。
比如,2007年實施的條例中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應當嚴格控制;可以交由現有機構承擔職能的或者由現有機構進行協調可以解決問題的,不另設立議事協調機構。為辦理一定時期內某項特定工作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應當明確規定其撤銷的條件和期限。但很多地方并沒有依法辦事。
也就是說,砍掉13萬余個協調機構之后,還應該進一步簡政放權、禁止擴權,還應該明確權責與職責,還應該完善和落實相關制度。一些協調機構是按上級考核等要求設置的,要從上至下警惕亂設機構。此外,還要警惕協調機構取消了,但穿著“聯席會議辦公室”之類的馬甲又登場了。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砍掉協調機構 簡政放權 西瓜辦 饅頭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