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突破中職教育現實之困:四大因素制約其發展
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協調
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市場的需求——不管是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還是老百姓的孩子的就學需求——往往是通過政府的“看得見的手”,特別是教育行政系統的政策和措施,來發揮作用。政府如何看待、對待市場的“看不見的手”,“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之間的沖突如何協調,這至關重要。
在中職領域,目前我們能夠看到政府“看得見的手”發揮了強大的作用。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普職比大體相當”和“每個縣辦好一所職教中心”的政策目標,近年來的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續了這一要求。教育行政系統據此建立的問責制度,成為地方政府舉辦和維持中職學校的重要原因。
與之相比,“看不見的手”在中職學校中如何發揮作用,這主要取決于當地的政府與產業、企業的關系。一般來說,產業集群、大企業的需求更容易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職業教育政策,與招商引資項目相關的用人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政府的響應,而本地中小企業的勞動力需求則較難直接影響政府決策。老百姓的教育需求一般難以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給意愿,但是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中,老百姓的影響已經開始通過“用腳投票”這種機制顯現出來。
上述激勵在各地的情況也不相同。例如,在東部地區,本地產業用人需求和居民教育需求是地方政府中職教育供給的“雙驅動”。部分縣市甚至出現了能夠收取“擇校費”、錄取分數超過普高的中職學校。這樣的優質中職學校通常和本地產業緊密聯系、在本地勞動力市場上建立了良好聲譽,而且本地產業能夠提供具有足夠吸引力的就業崗位。
在中西部地區,上級政府考核仍然是中職教育供給的決定性因素,甚至是相當一部分農業縣維持中職學校的主要原因。如果這些地區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不能通過外向型的發展策略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不能通過制度創新解決投入不足的約束,省級政府也不能在高考招生制度上做出一些針對中職學校的讓渡,中職學校虛報學生人數、編造虛假中職學生檔案以套取學費補貼和國家助學金等做法就是一種符合邏輯的后果。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
中職困局,不容忽視
方言
我國的中職教育規模巨大。截至2011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有13093所,占高中階段總量的48%以上;中職招生人數占普通高中階段招生總數的49%。即便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中職生所占比例達到或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歐盟21國52.4%,但高于20國集團37.6%的平均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學校和學生數量規模大,但面對的問題也非常大。
生源日漸枯竭。如今,尤其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中職早已不再是熱門。甚至,某些地方學生的中職、普通比例嚴重失衡,9成以上初中生不會選擇中職。生源的迅速減少,嚴重擠壓了中職的生存空間,甚至對高職院校也造成潛在的長期的招生壓力。
經費短缺。應該說,教育經費的逐年增長,確保了我國各類教育事業的積極發展。針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政策、國家級示范校建設等措施,及時為中職學校發展帶來利好,但是對于全國范圍的、現有規模的中職教育而言,經費短缺是明顯的。
市場淘選。在越來越重視服務當地的高職院校、本科院校的圍繞下,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同樣面臨被擠壓的現實危機——學歷低、年紀小、專業能力有限、文化素養不高,這些現實局限,使中職面臨生存危機,發展更是困難重重。
這就能解釋,為什么目前我國中職學校總數呈下降趨勢,為什么一些縣域職教中心人去樓空,為什么一些中職學校甚至假造學生人數套取國家資金。
但就在這種狀態,民辦中等職業學校發展迅猛,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比重達11%。
這又透露出一個信息:中職教育雖然面臨重重困局,但是還未落伍,仍有很大市場。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設“現代職教體系”。中職教育之困,可能還得從“體系”著眼,才能夠有所突破。
如果,打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應用型碩士博士的上升通道,并在學術型高校和應用型院校之間實現某種程度的學業互認制度,政府的投入相應“均衡”,并為中職學校與產業對接融合提供一些特殊的可行政策,實行多元所有制的改革。在全國范圍內,中職教育應該還有發展的空間和希望。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中職教育 中職教育現實 就業與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