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互助合作社取代聯保 銀行小微貸升級:轉向"圈鏈"模式
小微金融風控思路生變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產業結構調整的現實將銀行業對實體企業的融資模式推向十字路口。《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采訪獲悉,無論是東北地區還是長三角地區,以互助合作社模式來解決銀行授信,正在悄然取代過去企業互保、聯保模式。小微企業抱團成立互助合作社,銀行則通過社內企業成員支付的風險互助金來為其防范授信風險。
這種授信模式被一些銀行稱作聯保貸款的升級版,但風險處置的可操作性有所提高。與此同時,銀行圍繞“兩圈一鏈”即處于物理商圈、虛擬商圈或貿易鏈中的小企業客戶,來用這一授信模式進行放貸。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監管政策導向希望引導銀行把信貸資源傾向小微、“三農”領域,但是經濟下行壓力讓銀行不得不對授信和風險把控更加審慎,用互助合作社的授信模式把小微貸款的盤子做大,企業風險共擔,對銀行而言能夠降低小微企業違約風險,對企業尤其是輕抵押型的企業而言,能夠解決融資難問題。不過未來,小微企業融資必然不能單靠銀行,因此,多層次的金融服務環境仍需通過加強市場競爭來“破冰”。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的銀行信貸擴張期,對輕抵押的企業放貸,普遍傾向于用互保、聯保模式,少則三五家企業一起互相擔保,多則上十家。但在經濟下行期,這種模式的弊端暴露,一旦某家發生資金鏈斷裂,那么為其擔保的關聯企業也難逃追債命運,風險擴散拖累實體企業流動性和融資環境陷入僵局。
“以往小企業、農戶之間,三戶聯保的話,一戶出了問題,追償其他兩戶非常困難。但現在,我們認為‘圈鏈’信貸模式下,企業之間結成合作社,以風險互助金來承擔違約代償,銀行風控會比較好操作。”包商銀行赤峰分行副行長王玉東說。
據悉,目前,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紛紛嘗試“圈鏈”信貸,包括包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和廣發銀行等。在操作上一般分為四種模式,即“核心企業+上下游客戶產業鏈”模式、“協會+商戶的無形商圈”模式、“市場管理方+商戶有型商圈”模式和“農貸批量互助”模式。
從風險互助金的來源方面,通常有三種渠道,一種是由合作方(即地方政府財政、市場商圈管理方、行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核心企業等)全額撥付專項資金作為共同的風險互助金;第二種是由合作方和小微客戶按照一定比例分擔,共同出資組建風險互助金,幫助小微企業完成在銀行的貸款;第三種是小微客戶按比例繳納資金組建風險互助金。
以包商銀行為例,“企業或者農戶結成互助合作社以信任為基礎,我們一般要求社員不少于30戶,有信貸需求的企業或農戶在獲得貸款之前,需繳納貸款資金的一定比例作為風險金,外加1%的貸款損失準備金。這些資金在銀行以合作社的名義單獨開戶,每社一個賬戶,單獨管理。”王玉東進一步介紹稱,“我們按風險互助基金額度放大5倍來對合作社授信。每戶的貸款額度都會在社里進行公示,這樣一方面是為了公平公正分配信貸資源,另一方面因為成員之間都很熟悉,能防止信貸資金被挪用。一個授信周期結束后,這些風險金包括利息都會退還給企業或農戶。”
一旦發生信貸違約,銀行也設置了相應的風險金償付順序。“哪家違約就從哪家繳納的20%風險互助金開始扣,不夠再從1%的貸款損失準備里面扣,再不夠就扣20%風險互助金存放銀行產生的利息收入,最后不夠就則扣合作社賬戶的風險互助金。”王玉東說。
對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而言,在傳統不動產抵押的基礎上,拓展“圈鏈”信貸模式是一大方向,也是未來銀行小微客戶競爭的領域,目前,行業涉足面包括了雜糧、商貿、建材、種植、養殖等。在企業融資成本方面,《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一般小微企業在這種信貸模式下獲得的銀行貸款利率普遍為10%至12%,涉農業務的利率會低1至2個點。
多位監管層人士和銀行業內高層都認為,今年銀行不良貸款風險仍未見頂,因此,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銀政企三方合作也需要適度加強,對于資金周轉暫時有困難但有挽救可能的企業,政府有必要籌資建立金融穩定應急周轉基金,避免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進一步蔓延。
編輯:羅韋
關鍵詞:銀行 企業 模式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