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忘記郭美美”難紓慈善信任焦慮
4日凌晨,媒體發布了“網絡炫富女”郭美美涉嫌賭博犯罪被刑拘案的始末。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隨后發布了多條微博,表示“三年謠諑也許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昭通地震營救的關鍵時刻,“請忘記郭美美”。(8月4日 中國新聞網)
郭美美涉賭落案,澄清了“傍名”紅會、惡炒上位的事實,“躺槍”的紅會象蒙冤得雪的孩子一樣,放下信任危機的負累長吁了一口氣。不過,昭通地震營救在關鍵時刻,過于在意與傾訴冤曲的確又不是時候。正如,他們的微博所言:“這個深夜,有的同事在打包行李即將奔赴昭通地震災區,有的同事還在徹夜籌劃為災區籌集更多的救援款物,有的同事在內蒙古草原深處為天亮后的貧困先心病兒童篩查做準備……有這么多更需要我們關注和投入的地方和人群”當然,蕩滌詆毀的污水與踏實救災共此一刻,對于重獲社會信任,也是難得的機遇。
郭美美的謠言觸動慈善信任的“多米諾”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謠言的終結雖可以為單純的個體事件劃上休止符,卻無法替代對慈善透明與信任的反思。就紅會而言,“郭美美事件”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從輿論澄清到成立社監委,從重啟“郭美美事件”調查到社監委職能的再定位,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因為“自證清白”的尷尬最后無果而終。相反,一次又一次的折騰,在紅會難以差強人意慈善信息公開的語境中,被一而再當成了詬病的標靶。在前后長達三年的時間里,公正而具權威的第三方強有力調查始終缺位,也加劇了社會對政慈一體的懷疑。
“郭美美事件”之后,兒慈會、嫣然基金、壹基金等多家慈善機構,都相繼陷入“曝黑”的漩渦,公益慈善的公信力不斷遭遇到挑戰。表面上看,它們與紅會“郭美美事件”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就手法而言幾乎如出一轍,靠的都是微博曝光和輿論發酵,唯一不同的是郭美美的“炫耀”更香艷更具挑逗性。這些事件,不管是謠言還是曝料的監督,都畸生在慈善說不清道不明的環境中。慈善體制的軟肋,使得它們成為“病毒”攻擊的后門。
某種意義上講,“郭美美事件”還是中國公益慈善發展進程中的必然,沒有“郭美美”,也還會有“張美美”、“李美美”。一條微博、一段謠言能夠摧毀一個公益機構、影響整體公益慈善,不是謠言太恐怖,也不是公眾太盲目,歸根到底還是慈善太孱弱。在公眾目力難及、運行缺少規則的環境下,建設慈善公益的信任遠超過了單個公益慈善機構的能力。
“忘記郭美美”難紓慈善信任焦慮。公益慈善的信任并不來源于某個公益機構,而是來源于制度機制與運行規則構筑起的制約有力、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整體環境。眼下的困境,急迫要求國內慈善公益順應社會發展,推動公益慈善的社會化。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轉變職能,放權社會,政府應加快慈善公益退出步伐,實現“管辦分離”;另一方面,加快立法進程,逐步完成社會公益的權力治理向法律治理的華麗轉身,讓所有的慈善公益都在同一規則下運作,接受政府部門監管、社會組織和公民監督。慈善公益改革在路上,還需要加快步伐。
編輯:曾珂
關鍵詞:郭美美 慈善信任 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