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華人新生代回國身份認同遇尷尬 文化差異是主因
圖為麗水華人華僑子女夏令營的營員們跟老師學習國畫。何瑞祿攝
無論居住在哪里,各國華人新生代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會面臨文化“歸屬”的問題。
海外華人出生在國外,成長在國外,回到中國后難免會遇到身份認同的困擾。
身份認同困擾多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擴大,越來越多的“華二代”陸續選擇回國讀書、工作或創業,但他們的華人背景卻給他們帶來了身份認同的尷尬。
回浙江工作了5年的英籍華人孫艾瑪時常有“被夾在中間”的感覺。她說:“當別人問我的出身時,我說是英國人,他們看我的外表總會說‘不,你永遠是中國人。’但我說的中文有口音,英文卻很地道,他們又會覺得我確實是英國人。”
雖然有著中國人的臉,但這些“華二代”時常會有疑問:“我到底是誰?”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不時會隨著他人的判斷而改變。
程查爾斯是出生于紐約的美籍華人,2011年作為海外留學生來到北京大學就讀本科。“剛開始和別人說自己是留學生時,他們都覺得我是美國人。但時間一久,可能是因為我的外表,他們又覺得我是中國人。我自己也搞不懂我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我周圍的那些‘華二代’也有著相同的困惑。”查爾斯對此感到不解。
文化差異是主因
“華二代”在國外土生土長,接觸較多的是國外的主流文化。來到中國后,他們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兩種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產生身份認同的苦惱了。
“雖然自稱‘華人’,但我從小在英國長大,我的思維模式和角度都跟中國人不一樣,這讓我有時候很難和當地人溝通。”艾瑪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很無奈。
不僅固有思維難以改變,國內外不同的風俗習慣也讓他們很不適應。
40歲的美籍華人周卡羅爾4年前在北京開了一家蛋糕店,對中國人喜歡講價這一現象,她一直難以理解。“我不習慣講價,美國人很少有講價的。”她說,“當他們為了一個蛋糕跟我討價還價的時候,我感到我真的無法融入這里。”
此外,語言往往也是歸國“華二代”的一個“硬傷”。
查爾斯認為:“在中國,像我們這種‘華二代’如果中文不好真的很難融入集體,別人只會把你當成外國人。我的中文水平在日常交流上沒太大問題,但對一些成語、俗語以及時下的流行詞還是難以理解。”
語言、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文化差異所致。
想要融入需努力
那么,應該如何幫助這些“華二代”消除身份認同所帶來的尷尬,讓他們早日融入中國社會呢?
現在,查爾斯身邊的中國朋友幾乎都已經把他視為中國人。在談到這一點時,他認為找準自我定位非常重要。他說:“當我和中國人在一起時,我會入鄉隨俗,用中國式的思維來理解他們。我覺得關鍵還是看個人意愿,到底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還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份來待人接物。多和中國人接觸交流來了解中國社會非常有必要。”
同時,華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也不可或缺。有關專家分析表示,如果華人父母堅持讓孩子從小學習中文,接觸中國文化,保有原本的“中國根”,那么孩子回國后想融入中國社會就會容易得多。
幫助歸國“華二代”融入新的環境,讓他們放心地在中國安家落戶,更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孫瑩雙
編輯:曾珂
關鍵詞:華人新生代身份認同 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