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馮天瑜:甲午戰爭雙甲子祭

2014年07月14日 11:20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2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進步,一改積貧積弱舊觀,但前望諸先進,我們還有相當差距,絲毫不可懈怠,不可旁騖。120年前,這是中國存亡之要端,今日仍是中國復興之要端。

  120年前的7月,蓄謀已久、精心備戰的日本對清朝陸海軍發起突襲,清廷消極應戰,日軍在朝鮮、遼東重創清朝陸師,在黃海全敗北洋艦隊。1895年4月,“海陸交綏,戰無一勝”的清廷,由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控制朝鮮,掠占臺灣,索取庫平銀二萬萬兩賠款,加上“三國干涉還遼”追加三千萬兩賠款,共相當于清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日本十年的國庫收入。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日本則得以在帝國主義路徑上狂奔。

  歷史是最好的導師。百余年前甲午戰爭昭顯的教訓深切,現略陳其二。

  一、 后發國家向近代文明轉型的速與遲,主動、認真與被動、敷衍,切關生死存亡

  如果說,中古是一個分散的世界,各國可在封閉中存續,相互少有干擾;而近代則從分散走向整體,各個閉鎖的中古文明漸次為商品和堅船利炮所打破,各民族國家被納入決定盛衰存亡的競技場。同處東亞、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中日兩國,數千年間徘徊于農耕文明軌范,至19世紀中葉,兩國同樣面臨西方列強東侵的威脅,經歷著千古未遇之奇變,存在著嚴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危機,而中日兩國的應變態度,卻差別巨大,僅歷半世紀,兩國的國勢迥異。

  日本兩百余年的鎖國狀態于1853年被美國倍里艦隊打破,江戶末期(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幕府將軍到諸藩武士皆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并迅速踐行:設置洋學所、洋書調所,派遣留學生,培養通曉西洋近代文化的人才(福澤諭吉、津田真道、西周助等),實行財政改革和軍制改革,又結束鎖國體制,實行開國政策。1868年發端的明治維新,更以“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廢藩置縣”為基本國策,經二三十年努力,初步建立近代工業體系和東亞最強大的陸海軍,并且頒行憲法,建立責任內閣,跨入近代國家門檻,“脫亞入歐”,躋身列強。

  反觀中國,面對近代性挑戰,雖有個別先覺者發出“師夷制夷”的呼喚,但總體言之,朝野上下反應十分遲鈍。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20年間,經濟、政治、軍事皆裹足不前,直至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以后,才有限度地展開遠不健全的洋務新政。經30年蹣跚緩進,至19世紀90年代中期,其近代化程度與日本幕府末期水平相當,有些方面還有不及,與明治維新相比更相差懸遠。僅以軍制而論,日本先后以法、德陸軍為樣板,建立多兵種協同的師團制,而清朝最有戰斗力的湘軍、淮軍還沿襲勇營制,完全不適應近代戰爭。至于朝政的低能、腐敗,派系爭斗、掣肘,更是慘敗的肇因。總之,甲午戰爭爆發之際,中日近代化發展程度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甲午戰爭中敗日勝,實屬必然。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敗,是兩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社會近代化變革成績較量的結果。反復檢閱這兩份“成績單”,當激發中國人義無反顧地全方位推進現代文明建設。12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進步,一改積貧積弱舊觀,但前望諸先進,我們還有相當差距,絲毫不可懈怠,不可旁騖。120年前,這是中國存亡之要端,今日仍是中國復興之要端。

  二、 對外擴張是日本固有國策,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這種文化傳統至今仍在日本發生作用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前承16世紀豐臣秀吉征伐朝鮮、覬覦明朝,后啟20世紀30—40年代的侵華戰爭。置之更廣遠的歷史背景觀照,則是日本自古以來“八纮一宇”構想的強勢踐行。日本侵華,有著久遠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本人有專文論此,不再贅述,但需要特別申述的是——

  (一)甲午戰爭是日本挑起的非正義侵略戰爭,而日本卻稱之“義戰”(內村鑒三語)、“文野的戰爭”(福澤諭吉語),百余年來這種強盜邏輯沒有在日本受到駁正。二戰以后,日本未能認真清算其對外侵略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是將這種傳統推尊為“國粹”。豐臣秀吉、乃木希典、東鄉平八郎、山本五十六等外戰巨孹,被尊之“戰神”,視為日本史上的軍事英雄,受到頂禮膜拜;佐藤信淵、吉田松陰、福澤諭吉則是廣受敬重的思想家,力倡侵華、侵朝的福澤諭吉的頭像一直印在萬元鈔票上,便是明證。現代日本右翼政治家(從岸信介、小泉純一郎到安倍晉三等)及右翼文人(三島由紀夫、石原慎太郎、百田尚樹等)強勁地堅持并弘揚這種歷史傳統,并在民眾中擁有一些支持率,這是必須重視的文化現象。

  (二)日本的對外侵略,并非僅有軍事征伐一途,還有懷柔致遠一法,在朝鮮半島、在中國東三省皆如此。其對臺灣的侵占,在完成軍事攻略以后,用力于全方位的社會建設,并長期推行“皇民化”,其后續力至為深遠。日據臺灣50年,后此已歷70年,而日本對臺灣的影響仍稱深巨,至今臺灣還有“日據”、“日治”之爭,這既有不同的現實政治考量在起作用,也是歷史因緣發出的回響。

  中日甲午戰爭去古未遠,中方慘敗的痛楚至今猶在切身。痛定思痛,中華民族當奮起、當團結,排除種種干擾和阻力,在現代文明軌道上銳意精進。

  作者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羅韋

關鍵詞:日本 甲午戰爭 中國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a亚洲看片v电影 | 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 | 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 | 一级a做视频免费观看日本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