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社會浮躁助長讀書功利化 國人“閱讀危機”待解
今日是第19個“世界讀書日”。隨著時代變遷,國人的閱讀方式亦不斷發生變化。從延續千年的書本閱讀,到如今的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書閱讀等,閱讀手段的多樣化演進,也見證著國民精神生活的日趨豐富。
然而,需要正視的是,近年來,國人整體閱讀氛圍仍顯淡薄,閱讀方式也呈現出快餐化、功利化及實用主義等特點。在閱讀逐漸淪為快速消費品的當下,“閱讀危機”該當如何舊題新解,引人深思。
國人整體閱讀氛圍仍顯淡薄 碎片化傾向明顯
4月17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逝世。消息傳來,地球另一面的中國,人們通過互聯網集體緬懷這位世界文壇巨匠。在紛雜的評論中,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嘆:在當今中國社會,還有多少人在閱讀經典?還有多少書可以影響時代?
馬爾克斯離世一周之后,如今,在第19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中國的社交網絡上,國人討論焦點也從懷念離世經典作家變為叩問自身“閱讀危機”。
中國官方近期發布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77本,該數據雖然與2012年相比有小幅增長,但與閱讀氛圍較濃的以色列、北歐等國家有不小差距。此外,52.8%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
國民對個人總體閱讀的評價亦不樂觀,有23.5%的國民表示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這一數字比2012年的22.8%有所上升。
國人整體閱讀氛圍淡薄,還表現在閱讀時間的變化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3.43分鐘,比上年減少了1.95分鐘。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民傳統紙質圖書閱讀時長略有下降的同時,手機閱讀時長增幅顯著,中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21.70分鐘,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鐘。
與此同時,包括網絡在線閱讀在內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也在持續增長,其中超9成讀者是49周歲以下群體。
“年輕人并非不閱讀,實際上,他們的閱讀量非常大,但是這種閱讀和我們所提倡的傳統閱讀方式不同,他們更習慣于通過網絡、手機、電子閱讀器等來閱讀,閱讀表現出來另外一種形態,變得電子化、碎片化和快餐化,變成了快速閱讀、淺閱讀、時尚閱讀。”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如是分析。
對此,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大環境造成人們閱讀生活的式微,“網絡和各種新媒體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信息爆炸,人們很難靜下心來讀書,以閱讀為精神家園的人群比例愈加減少。”
實用主義出版物受熱捧 影像文化擠占閱讀時間
相對于閱讀時間的壓縮和閱讀方式的短淺,中國人的閱讀質量更是輿論焦慮“閱讀危機”的焦點。無論是書店里的“暢銷推薦”還是網絡商城的“熱書排行”,養生學、成功學書籍多占據大半天地,名著與經典的銷售卻顯得較為暗淡。
對于“閱讀危機”一說,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則給出了不同的觀點:其實是人們讀的“閑書”太少。
張頤武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如今很多人在讀書,但多是為了應付考試之類,應用型居多,這種閱讀導致人們人文修養、自然科學修養程度很低。
“實際上,人們的閱讀量并沒有減少,但是人們讀的‘閑書’、陶冶性情的書太少,而我們目前的很多偏見、觀念上的僵化,都肇始于這個原因。”張頤武說。
出版物和閱讀方式的多樣化,不斷拓寬著人們的視野,但不可否認的是,公眾雖然不再欠缺內容資源,卻與深度思考、內心寧靜漸行漸遠。
“近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迅速,生活方式正面臨劇變,而閱讀方式的變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人們的能力不斷提高,但其自身的素養并未同步提高。社會對‘閱讀危機’的焦慮,正是因為人們在上述變化中產生了不適應感。”張頤武說。
對于輿論有關“閱讀危機”的焦慮,溫儒敏則將原因歸結于整個社會心態的浮躁及信息過量。
“普遍的焦慮感,也讓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去讀書。即使閱讀,也多是讀一些流行、時尚、實用、消遣的讀物,對那些經典的、真正承載人類智慧的作品反倒敬而遠之。”溫儒敏說。
“網絡收集信息空前便捷,人們獲得知識往往都是通過網絡‘快餐式’的索取而‘一步到位’,以往那種在閱讀中不斷體驗、探求與思考的過程就省略了。”溫儒敏進一步分析稱,電影、電視和手機等影像文化的盛行也擠占了閱讀的時間。”
除上述因素之外,相關專家指出,從時下成功學、厚黑學、養生學等實用主義出版物的暢銷,到為國人閱讀量做出“突出貢獻”的教材教輔讀物,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危機”之所以出現,與出版企業過分重視“收入、盈利、市場占有率”的評價標準也有直接關系。
國人“閱讀危機”待解 專家:應從改革基礎教育入手
“閱讀危機”話題由來已久,而多年來社會各界也頻頻發聲,建言獻策,冀望緩解國民的這一“精神危機”。
其中,全民閱讀立法被認為是一個有效手段。2013年,《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列入國家立法計劃。2014年,“全民閱讀”再次得到國家層面的肯定,并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中國國家領導人也不斷發表言論推廣閱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在接受俄羅斯記者采訪時,介紹了許多自己讀過的俄羅斯文學名著,表示“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表示,“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讀書。”
在國家層面的助推下,“全民閱讀”越來越多被媒體聚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每逢世界讀書日,輿論對“閱讀危機”的焦慮情緒仍在蔓延。而相關專家亦向記者表示,“提倡閱讀年年都在呼喚,但效果不大。”
對此,張頤武則相對樂觀,他告訴記者,“中國人整體的人文素養正在提高,雖然提升的速度比經濟發展的速度慢,但我認為不必過度為此焦慮。”
“不過我們仍要扎扎實實地倡導建立‘書香社會’,提倡大家多讀一點書,無論是數字化閱讀還是紙面閱讀,要多讀有深度的東西,讓自己的素養更進一步地提高,這是一個優雅的、有書香的社會慢慢養成的過程。”張頤武說。
出版業的作用亦不容忽視。專家指出,經濟貢獻絕不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不該以己之短、搏人之長,而應該切實提高出版質量,為培養國人的閱讀習慣做貢獻。
除此之外,不少專家則希望從改善學校的閱讀環境入手。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溫儒敏向記者表示,應當從改革基礎教育入手去緩解閱讀危機。
“要切實采取措施,做到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我認為可以利用現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機,切實改進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小學語文教育,以此作為源頭,重新激發和推動全民讀書的風氣。”溫儒敏說。(完)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閱讀 讀書 閱讀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