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戰理論 統戰理論
鄧小平論統一戰線:多黨合作和民主黨派工作
我們黨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合作是長期的,這一個方針是早已確定了的。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我們黨就實行了同黨外民主人士合作的方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們同各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的民主人士的合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十多年的經驗證明,這種合作對于我們黨的事業,是有益而無害的。同我們合作的民主人士中,有許多人最初在政治上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他們的立場,逐漸在不同程度上向社會主義方面變化了,并且將繼續向這個方面變化。當然,這種合作中間是有斗爭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問題不在這里,而在于這些黨外的民主人士,能夠對于我們黨提供一種單靠黨員所不容易提供的監督,能夠發現我們工作中的一些我們所沒有發現的錯誤和缺點,能夠對于我們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幫助。在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以后,在他們的立場和我們的立場比以前更加接近以后,他們可以給我們的幫助只有越來越多。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繼續擴大同黨外人士的合作,使他們在我們的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中,和在國家各方面的事務中,發生更大的作用。——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1956年9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24—225頁。
現在我們黨內還有不少的同志,甚至還有一些負相當領導責任的同志,仍然犯著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同黨外人士合作的毛病。這實質上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宗派主義傾向,必須克服這種傾向,才能使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得到貫徹實行。——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1956年9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24頁。
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時期同我們黨共同奮斗,在社會主義時期同我們黨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在今后的建設中,我們黨還要同所有的愛國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長期合作。——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82年9月1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頁。
我們有些同志對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的作用認識不夠,不懂得各民主黨派都是有代表性的,他們所代表的階層就喜歡聽他們的話,相信他們,看他們的宣言比看我們的夠味。這些同志不是從整個社會存在著各個不同的階層這樣一個復雜的情況來看問題,因此,往往忽視了統一戰線。——鄧小平:《全黨重視做統一戰線工作》(1951年3月26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86頁。
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也作了重要的貢獻。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所不會忘記的。現在它們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鄧小平:《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1979年6月15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6頁。
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都是我國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同我們黨有過長期合作、共同戰斗的歷史,是我們黨的親密朋友。在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斗爭中,各民主黨派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推動和幫助各自的成員以及所聯系的人們,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參加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也都作出了寶貴的貢獻。在萬惡的林彪、“四人幫”橫行的十年里,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被迫停止活動,很多成員遭到了殘酷迫害,絕大多數人經受住了這場嚴峻的政治考驗,仍然堅信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動搖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這是難能可貴的。現在,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已經成為各自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和人民團體,成為進一步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已成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我們黨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們相信,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一定能夠在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局面,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揚民主,加強法制,進行自我教育和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鄧小平:《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1979年10月19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3—204頁。
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的成員和所聯系的人們中,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其中不少同志有較高的文化科學水平,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少同志是學有專長的專門家,他們都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原工商業者中不少人有比較豐富的管理、經營企業和做經濟工作的經驗,在調整國民經濟、搞好現代化建設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原國民黨軍政人員以及其他愛國人士也能夠利用自己的專長和社會關系,在現代化建設事業和統一祖國的大業中作出自己的有益貢獻。——鄧小平:《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1979年10月19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4頁。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派的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鄧小平:《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1979年10月19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05頁。
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有什么好處?那種多黨制是資產階級互相傾軋的競爭狀態所決定的,它們誰也不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許多人就沒有理想。這種狀況是它們的弱點而不是強點,這使它們每個國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來,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牽制和抵消。我們國家也是多黨,但是,中國的其他黨,是在承認共產黨領導這個前提下面,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我們全國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并在最后實現共產主義,所以我們能夠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我們黨同其他幾個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這個方針要堅持下來。但是,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67—268頁。
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鄧小平:《怎樣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1987年3月27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13頁。
我們大陸講社會主義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的概念不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20頁。
比如講黨派,我們也有好多個民主黨派,都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對于這一點,西方許多輿論也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來領導,許多事情很難辦,首先吃飯問題就解決不了。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問題。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42頁。
人們往往把民主同美國聯系起來,認為美國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們不能搬你們的。我相信你會理解這一點。中國如果照搬你們的多黨競選、三權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動亂局面。如果今天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國十億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會有事,日子還能過嗎?還有什么精力搞建設?——鄧小平:《沒有安定的政治環境什么事都干不成》(1987年6月29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44頁。
所謂監督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黨的監督。對于共產黨員來說,黨的監督是最直接的。要求黨的生活嚴一些,團的生活也嚴一些,也就是說,黨對黨員的監督要嚴格一些,團對團員的監督要嚴格一些。第二,是群眾的監督。要擴大群眾對黨的監督,對黨員的監督。第三,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要擴大他們對共產黨的監督,對共產黨員的監督。有了這幾方面的監督,我們就會謹慎一些,我們的消息就會靈通一些,我們的腦子就不會僵死起來,看問題就會少一些片面性。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謹慎總是好一些。——鄧小平:《共產黨要接受監督》(1957年4月8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70—271頁。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也是這樣,有監督比沒有監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產黨總是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民主黨派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出主意。這樣,反映的問題更多,處理問題會更全面,對下決心會更有利,制定的方針政策會比較恰當,即使發生了問題也比較容易糾正。——鄧小平:《共產黨要接受監督》(1957年4月8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72—273頁。
毛主席說,要唱對臺戲,唱對臺戲比單干好。我們黨是執政的黨,威信很高。我們大量的干部居于領導地位。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憲法上規定了黨的領導,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因為我們如果關起門來辦事,憑老資格,自以為這樣就夠了,對群眾、對黨外人士的意見不虛心去聽,就很容易使自己閉塞起來,考慮問題產生片面性,這樣非犯錯誤不可。所以毛主席在革命勝利之后再三強調這個問題,這是看得很深很遠的。——鄧小平:《共產黨要接受監督》(1957年4月8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70頁。
在國家政治生活和各項事業中,由于中國共產黨居于領導的地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工作做得好壞,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同時,由于我們黨的執政黨的地位,我們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的習氣。因此,對于我們黨來說,更加需要聽取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民主黨派的不同意見,需要接受各個方面的批評和監督,以利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克服缺點,減少錯誤。我們熱誠地希望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都以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國家大事,熱心社會主義事業,就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負責地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和批評,做我們黨的諍友,共同把國家的事情辦好。——鄧小平:《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1979年10月19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05頁。
我們一定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一切愛國的黨外朋友們的合作,共同為開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為開創愛國統一戰線的新局面,為開創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奮斗。——鄧小平:《愛國統一戰線前程遠大大有可為》(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論統一戰線》,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50頁。
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無論黨內的監督和黨外的監督,其關鍵都在于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發揚我們黨的傳統作風,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在第七次大會的政治報告中所提倡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1956年9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15頁。
可組織一個專門小組(成員要有民主黨派的),專門擬定民主黨派成員參政和履行監督職責的方案,并在一年內完成,明年開始實行。——鄧小平:對民主黨派成員關于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問題所提建議的批示(1989年1月2日),見《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419頁。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鄧小平 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