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首次全國美術館藏品及可移動文物普查展開
“聽說過人口普查、經濟普查,美術館藏品和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倒是頭一次聽說。”一位藝術家在得知將全面開展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和正在進行中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時,如此對記者說。
對此,文化部副部長、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董偉近日在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啟動發布會上表示:“全國美術館藏品的普查,不只是查查我們總共有多少作品這么簡單,而是關系到美術文化政策的制定、收藏體系的建立、美術館精品展出季的開展、文化惠民能力的深入……它是多方面工作的基礎。”
全國美術館藏品首次普查
據了解,此次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是“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實施的“國家美術收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針對國有美術館藏品進行普查。
從時間而言,本次普查將分準備、信息采集、驗收匯總三個階段進行,至2016年12月31日結束。涉及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文化行政部門歸口管理的各級各類國有美術館(含書畫名家紀念館、藝術館)。
而由文化行政部門歸口管理的各類美術創作機構、研究機構,以及其他系統管理的國有美術館,都可以按照自愿參與的原則申請參加本次普查。此后,相關國有單位的美術品收藏也將納入普查范圍。
據了解,目前準備階段各項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他各階段的工作按方案確定步驟和要求逐步推進。從機制而言,此次普查將實行美術館自行審查、省級普查工作機構審查、國家普查工作機構復查和驗收的三級審核機制。主要內容將包括藏品名稱、類別、作者、創作年代、質地等31個基本信息指標。同時收集藏品圖像資料和收藏單位主要情況。
董偉說,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國有美術收藏存在著投入不足、家底不清、保存不善、利用不夠、效益不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尚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學術梳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為了更好地履行政府職能,文化部申請財政專項資金,于“十二五”期間,正式立項實施“國家美術收藏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國家美術藏品普查和國家美術藏品檔案及數據庫建設,國家美術收藏規劃的研究制訂,國家美術藏品的保護修復、展覽推廣和研究扶持計劃,以及國家美術收藏相關政策和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等。其中,開展國家美術藏品普查,摸清家底,對已有的國家美術藏品資源有清晰的了解和科學的分析,是重要的基礎工作。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進展順利
在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啟動之際,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日前也表示,目前,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進展順利,全國已有半數省份基本完成國有單位調查工作。
而隨著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今年2月起,各地將正式開展文物采集認定,并對已有的資源進行導入審核,最終收入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
據記者了解,已經進行10個月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其普查范圍包括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收藏、保管的文物藏品。該普查以1949年為時間節點,普查文物包括1949年前的珍貴藝術品、重要古籍、文獻資料等,國有博物館收藏的1949年以后的重要文物、藝術品等,以及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書畫家限制出境鑒定標準范圍作品。初步估計,普查將涉及150萬個國有單位、上億件藏品。
“普查登記工作將于2016年底基本結束。屆時,各類藏品將以名稱、保存狀態、年代、來源等14項信息入庫。”宋新潮說。
數據顯示,我國文物行業所藏可移動文物數量浩瀚宏富,但非文物行業的文物藏品長年鎖于“深閨”,“家底”遠未摸清。開展此項普查,旨在系統掌握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和基本狀況,建立我國可移動文物登錄體系和管理機制,實現國有可移動文物管理及社會服務平臺體系。
宋新潮表示,通過普查對可移動文物進行國家范圍的認定,用新技術把它們背后的故事展示出來,可以讓文物真正“活起來”;同時,可促進企事業單位收藏文物的轉讓、流動,走入公眾生活。
編輯:付裕
關鍵詞:普查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