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延安精神的發祥地,中國革命的圣地。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在延安生活、戰斗的13年里,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牢固基礎,美國記者斯諾稱之為“東方魔力”“興國之光”。如今,具有紅軍血脈的武警陜西省總隊延安市支隊黨委大力弘揚和傳承延安精神,模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讓“東方魔力”在巍巍寶塔山下延續。
變的是番號 不變的是宗旨
80歲的楊秋香老人患腦血栓多年,多方求治不見好轉。延安市支隊軍醫陳龍基聞訊后多次上門診治,輔以針灸療法。身體大有好轉的楊大娘逢人就說:“當年我媽害‘癆病’,是八路軍大夫救了她的命,如今武警大夫又救了我的命。”
延安市支隊的前身,是1934年成立的陜甘邊區保衛隊。80年來,這支從戰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光榮之旅雖經11次改編,但支隊黨委帶領官兵傳承延安精神,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未變。
支隊官兵定期前往延安棗園八一敬老院,給老人們理發、洗澡、剪指甲。平時,無論大事小事,老人們一個電話,支隊戰士隨叫隨到;老人們生病住院,忙前忙后的也是這些“兵娃娃”。危險時刻,支隊官兵更是挺身而出。去年7月,延安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強降水侵襲,全市13個縣區上百萬人受災。災情就是命令,支隊官兵冒著被泥石流吞沒、被滑坡山體掩埋的危險,連續奮戰29天,搜救被掩埋群眾12人,安全轉移被困群眾萬余人。
變的是時代 不變的是作風
幾年前,延安市支隊50%的基層中隊和80%的單獨執勤點都住在上世紀70年代依山而建的窯洞里,年久失修。支隊決定新建營房時,有人認為,窯洞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等優點,應繼續修建;有人認為,窯洞是陜北的象征,舍棄窯洞就意味著放棄優良傳統。
毛澤東同志曾說:“延安同志們沒有一件事不是實事求是的。”支隊黨委“一班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一致意見:新修建數十孔窯洞,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也不符合落實部隊正規化建設要求。最終,他們多方籌措經費,將25個住在窯洞的中隊、執勤點全部搬進寬敞明亮、功能齊全的新樓房。
求真務實之風貫穿支隊工作所有環節。去年10月底,支隊黨委取消了一中隊推薦參加評選基層建設標兵中隊資格之事,在支隊上下引起強烈反響。駐守南泥灣腹地的一中隊,連續17年被上級評為先進和標兵,1次被武警黨委授予“基層建設標兵中隊”榮譽稱號。然而,在當年考核評比中,因干部責任心不強、經常性基礎性工作落實不好等原因,一中隊建設明顯滑坡。“標兵是比出來的,必須實事求是,我們不能因為一點私心,就掏空部隊建設的基礎。”支隊長龔偉擲地有聲。
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使支隊不斷取得新成績:2次被表彰為全國“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1次被武警部隊樹立為“基層建設標兵支隊”;4次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先進黨委”和“黨風廉政先進集體”;70個基層單位被表彰為“全國青年文明號”“基層建設先進(標兵)大(中)隊”,涌現出“全軍優秀基層干部”任振偉、第十二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鄭寶寶等先進典型。
變的是環境 不變的是本色
七中隊中隊長唐勇,在駐地自然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多次帶領部隊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中隊連續兩年被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去年4月提職時,他與35名干部同臺競爭。支隊黨委采取素質考評、實績評估、群眾評議、綜合遴選的辦法,逐一考核??己私Y果,唐勇的任職年限雖少于其他人,但綜合考評名列前茅,被提拔使用。這樣的結果,令官兵信服。
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黨情、國情、世情的巨變,支隊黨委一班人傳承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清正廉潔的本色,堅持秉公用權。支隊黨委始終恪守一條準則:遷就照顧的忙不幫,違反政策的事不做,沒有原則的好人不當。通過開設主官信箱,召開懇談會、民主評議會,支隊黨委把工作評判權、監督權交給官兵,尤其是在使用干部、選改士官、入黨立功等問題上,始終堅持做到以公開求公平、以公平求公正。近年來,支隊調整使用干部160名,推薦使用團職干部23名,選改士官350余名,上下普遍感到滿意。在工程建設、大宗物資采購等敏感事務上,支隊黨委嚴格落實集體理財、專家論證、公開招標、集中采購等制度,沒有發生任何違紀違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