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舊人民政協報網數據>港澳臺僑>特區動態 特區動態

兩地科研合作增活力 港生求學內地拓天地

2014年01月26日 10:07
分享到: 

  中新社香港1月25日電(記者 賈思玉)回顧2013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科教合作交流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這一年,兩地科技協作升級,中國“上天”、“入海”重大項目采納了港人智慧——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乘“蛟龍號”深潛南海考察,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主導研制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隨“嫦娥三號”登月。

  這一年,兩地續拓科教交流形式,尋求優勢互補,惠及經濟民生——增設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令香港各高校伙伴實驗室增至1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申請工作宣布啟動;此外,“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由上一年的70所增至75所。

  對香港學界而言,過去一年多項振奮人心的消息,科研人員、學生獲國家支持,天地更廣闊。

  香港高校擁有國際級的科研能力。據中國科技部數據,香港至今走出3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4人成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過百人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

  為使香港科技資源進一步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促進香港科技創新,中央政府早前表示支持在港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就這方面的最新進展,香港創新科技署回應記者查詢稱,署方已啟動香港分中心第一輪申請的邀請工作,將在今年3月左右接受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提交新建分中心申請。

  隨著國家加大投入科技創新,香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也升級、加速,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重要平臺之一。創新科技署指出,自2005年起,科技部共批準了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在港成立。

  由2013/14財政年度起,香港特區政府對伙伴實驗室也加強支持,資助由每年每所上限200萬增至500萬港元。

  香港大學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是去年新設的4個實驗室之一。伙伴實驗室主任徐愛民教授表示,實驗室不僅匯聚港大多方面專業人才,也有香港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力量參與,搭建跨學科、跨校科研平臺。他認為,內地科研硬件配套發展迅速,而香港在學術研究的標準化、規范化方面有經驗優勢。

  如果說,兩地科研攜手共進,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需時,那么教育交流、資源共享,則更直接、更即時令香港市民受惠。

  “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自2012年起實施,兩屆共有2100多名港生透過該計劃升讀內地高校。“用3句港生的話來介紹這個計劃的特點,就是優惠的入學門檻、多學科選擇和優質高等教育。”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勝利接受記者訪問時說。

  他指出,今年計劃擴大至內地75所高校,當中“985”、“211”院校各有19所。還有一個變化是招生簡章去除了“學生畢業后原則上回原地(即返港)工作”,因在CEPA框架下,兩地學歷和專業資格認證逐漸打通。

  “現在香港學生可留內地可回港,基本上除了考公務員和參軍,他們在內地可從事各行各業,天地廣闊,”李勝利說,“這是一項育才計劃,港生有更多出路,長遠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有益。”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网先锋资源 | 色妞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 在线6区不卡一区二区 | 一级免费国产视频 |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