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舊人民政協報網數據>文化>文史 文史
白菜古時稱"菘" 唐代時菘菜已遍種洛陽民間
白菜古時稱“菘”。《六書故》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古人形容菜之美者,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白菜在洛陽和北方有悠久的種植史。過去,到了冬季,天寒地凍,百葉凋零,是菜的淡季,大白菜成為主要菜蔬。況且北方冬季的大白菜,一棵白菜重十余斤,葉葉緊裹成球形,切開后,雪白水嫩,觀之可愛,可炒、燴、汆(cuān)、燒,被譽為“菜中王”。
1 菘菜初植光風園
野生白菜屬十字花科,原是遠古人類的采集植物之一;世界上栽種白菜最早的是中國,在距今約7000年的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里,就出土了甕藏的白菜種子。大白菜,是我國祖先培育出來的北方優良的“結球白菜”變種,它是在北魏時期洛陽皇家菜園培育成功的,并且被賦予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菘”。菘是白菜的古稱,之所以得名為“菘”,乃是因為白菜有著“凌冬不凋,四時長有,有松之操”的特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重建洛陽城,并建了名為光風園的皇家菜園。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大夏門東北,今為光風園,苜蓿生焉。”在皇家華林園中也建有蔬圃,種植各種時令蔬菜。當時蔬菜品種已極豐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共有16篇專門總結蔬菜生產的科學技術,在談到種菘技術中說:“菘菜似蕪菁(wú jīng),無毛而大。”
菘菜培育成功后,有南梁(南朝的梁朝)使臣來洛陽,北魏宣武帝賞賜其一船菘菜,讓其帶到南梁皇室。南梁皇太子蕭統專門寫了《謝敕賚河南菜啟》和《謝敕賚大菘啟》兩篇答謝詞,稱贊菘菜是“周原澤洽,味備百羞”,比江南的莼菜、巴蜀的葵、芹等菜都要鮮美。
2 晚菘細切肥牛肚
在唐代時,菘菜已遍種于洛陽民間。食療家孟詵居住在龍門南溪,他在這里種植了大量菘菜,并在《食療本草》中記述:“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在龍門石窟藥方洞,有用菘菜治病的單方。
文人雅士自詡高潔,認為吃盤油悶筍,喝碗白菜湯,不但胃腸舒適,味道也不錯。韓愈有詩曰:“晚菘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后,韓愈因避謗毀,求為分司東都,移官洛陽,又因“日與宦者為敵”,降職河南(洛陽)縣令;其間,孟郊、盧仝(tóng)等人居于洛陽,與韓愈聯合形成“韓孟詩派”。
有一年冬天,大雪飄飄,孟郊、盧仝來訪,韓愈把儲藏的白菜細細切絲慢燉,加湯慢燉,滿滿一碗好像燴銀絲,配上屋外新挖出的冬筍。眾人品菘嘗筍,煮酒論詩,韓愈贊白菜賽過牛肚,冬筍勝過嫩馬蹄的味道,眾人也有詩唱和,成了一段千秋佳話。
古人把菘菜當作一種美味,經常寫詩贊之,唐代洛陽詩人劉禹錫詩云:“只恐鳴騶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嘗。”他把未能吃到晚秋的菘菜當作一種遺憾。蘇東坡有詩云:“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他把大白菜比作羊羔和熊掌。大白菜經風霜歷雪雨,從遙遠的古代一路走來,博得眾人喜愛。
3 瀍陽石堰白菜香
金朝末年,詩人元好問客居宜陽三鄉,他親自開圃種菜,曾著文道:“老盆濁酒,便當接田父之歡,春韭晚菘,尚愧奪園夫之利。”他在洛陽的一位高姓朋友在瀍水之陽種菜自食,他寫《洛陽高少府瀍陽后庵》一詩贈之:“韭早春先綠,菘肥秋未黃。殷勤繞畦水,終日為君忙。”
清代以來,洛陽東南郊的石堰白菜很有名。乾隆《洛陽縣志》記載:“白菜,出縣東南石堰頭者尤佳。”晚清、民國時期洛陽的一批名店,如萬景樓、仙景樓、天景樓、明月樓、春發樓、景陽樓、福順樓等用的白菜,都選用石堰白菜。
石堰白菜除普通白菜外,另有一種黃芽白。《廣群芳譜》記載:“北方多入窖內,不見風日,長出苗葉皆嫩黃,脆美無滓,謂之黃芽,乃白菜別種。”一開始,黃芽白主要供應官府驛站,后來逐步走向市場。
白菜的吃法很多,萬景樓的栗子燒白菜,明月樓的開陽白菜曾遐邇聞名。但常吃的還是最普通、最家常的做法,如白菜燉粉條、白菜燉肉片、清炒大白菜、麻辣大白菜、白菜肉餡餃子等。
洛陽民間有腌白菜的傳統,其做法是:白菜削去根及黃老葉,洗凈控干,每菜十斤,鹽八兩,放在潔凈甕中。盛時,分層將鹽撒入菜內,用磚石壓定。腌三日后,將菜倒過控出鹵水,于干凈器內另放,再將鹵水澆菜內。七日后,依前法再倒,用新井水浸泡,仍用磚石壓之。這種腌白菜,味美香脆。如果到春天吃不完,可在沸水內灼過,瀝干收貯。夏天時,將干菜用溫水浸過,將水擠盡,入香油勻拌,以瓷碗盛,上籠蒸之,其味尤美。
4 吳帥引種膠東白菜
北方的白菜運到南方,它就名貴起來,身價也不同了,被人尊稱為“膠菜”,還要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用紅頭繩穿了吊起來,不是放在菜攤上,而是掛在水果店門前來賣,這真是物以稀為貴了。
膠東半島盛產白菜,直系軍閥吳佩孚是蓬萊人,自幼喜食白菜。1920年9月,吳佩孚率領著他的陸軍第三師進駐洛陽,他懷著“雄踞洛陽,統治四方”的雄心,大規模擴建兵營。當年秋,由于洛陽人口的增加,蔬菜價格開始大漲。吳佩孚下令從山東運進大量白菜,解決軍隊的吃菜問題。次年,吳佩孚在洛陽開辟專門的菜圃,引種膠東白菜。
吳佩孚生活儉樸,有一次洛陽商會會長李紫東在萬景樓宴請他,吳佩孚說:“宴請可以,但需要由我來點菜!”掌柜董壽山想,吳佩孚肯定要點非常名貴的菜,于是預備了各種珍貴食材。誰知,吳佩孚點的竟然是醋熘白菜等幾個非常平常的菜。
5 秋菜冬貯話當年
白菜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但經過霜后的白菜,吃起來才特別鮮美。古代有溫室,但培育蔬菜的成本極高,只有皇宮才偶為之。因此,北方冬天的用菜,主要依靠“秋菜冬貯”,即將秋末收獲的白菜、蘿卜等貯存起來,供冬天食用。
秋菜冬貯起源于周代。《周禮》記載:“仲秋之月,命有司趣民收斂,務蓄菜。”《隨唐嘉話》說,唐高宗、武則天時,司農想以冬藏余菜賣給洛陽百姓,遭到宰相蘇良嗣的反對。因為他認為皇室賣菜,有失體統。
洛陽南部山區氣候寒冷,過去家家戶戶都貯存大量的蘿卜、白菜過冬。1932年11月,紅三軍從湖北的隨縣北越桐柏山進入洛陽南部。當時雪花紛飛,天氣寒冷,軍隊沒有糧食,山民也無余糧,就拿出窖里所有的白菜、蘿卜支援紅軍,使他們順利走出豫西。
1957年11月,洛陽取消蔬菜自由市場,實行統購包銷政策,政府有計劃安排秋菜冬貯。貯存標準,按每人每天安排0.35公斤,一般按城市人口平均貯存40公斤秋菜,即大白菜25公斤、白蘿卜10公斤、大蔥5公斤。冬貯菜有3種辦法:一是市民憑糧本購菜后自貯,二是國營公司貯存,三是菜隊(村)貯存。后兩者按計劃分批上市。每年組織秋菜冬貯指揮部,指揮該項工作。
1983年4月,洛陽蔬菜經營全面放開,此后塑料大棚種菜興起,反季節蔬菜在冬季上市,一堆堆儲存大白菜喧鬧的景象逐漸走入歷史。 □鄭貞富
編輯:洛陽日報
關鍵詞: